你可能想不到,中美等国正在一起“人造太阳”。“人造太阳”全称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11月28日-29日,“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年来,除按计划兑现中方的实物贡献即国家财政支持我国企业承担装置零部件制造任务外,中国还累计部署了119个国内研究项目,总计安排经费约40亿人民币。
新京报讯(记者王俊)你可能想不到,中美等国正在一起“人造太阳”。“人造太阳”全称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11月28日-29日,“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年来,除按计划兑现中方的实物贡献即国家财政支持我国企业承担装置零部件制造任务外,中国还累计部署了119个国内研究项目,总计安排经费约40亿人民币。
什么是“人造太阳”?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其研究的受控核聚变获得能量原理与太阳释放光热相同,所以称为“人造太阳”。
ITER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项目,旨在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将氢同位素合并成氦,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目前,核电站多是通过核裂变获得核能。作为能源,核聚变相对于核裂变更加清洁高效,但实现起来更加困难。
“人造太阳”这一倡议始于1985年,并于1988年开始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工作。经过十三年努力,耗资十五亿美元,在集成世界聚变研究主要成果基础上,ITER工程设计于2001年完成。
“人造太阳”中的中国力量
据了解,ITER计划是中国第一个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
2003年中国正式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了ITER计划谈判,2007年正式加入ITER计划。今年是中国加入ITER的第十年。目前,这一计划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美国七方30多个国家共同合作。
自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涵盖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由上百家科研院所、企业承担。
据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介绍,从2008年至2017年,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共部署119个国内研究项目,总计安排经费约40亿人民币。取得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第一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处于与国际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领先的地位。
罗德隆还告诉记者,核聚变能源计划目前处于实验堆阶段,到2050年可望实现核聚变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