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能网 >煤炭>煤炭产业>

以需定产才能扭住煤价的“牛鼻子”

2016-10-27 11:39:38 来源:能源杂志

煤价的波动再度绷紧了政府的神经。在去产能和控煤的大潮下,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煤价?

近期,煤炭再次陷入风口浪尖,煤价像红了眼的疯牛,一路狂飙,拖累得政府连续开会下文,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9月8日,发改委召开“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价过快上涨预案”启动工作会议,提出了“弹性调整先进产能生产、阶段性增加市场供应量、建立三级预案响应”等措施。市场的反应则是:9月7日环渤海指数比8月31日上涨21元;预案出台后的9月14日,环渤海指数达到537元,再次上涨22元,再创年内新高!

9月23日,发改委再次召开座谈会,发布《理性看待当前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坚定不移推进化解过剩产能》的公告,同日,央视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先后发声,强调“不因煤价过快上涨而动摇去产能的决心,呼吁企业与市场要冷静和理性”。由于价格过快上涨,继9月初启动二级响应,日增加煤炭产量30万吨后,23日,发改委确认启动了一级响应预案,日增加产能规模达到50万吨。下一步,视煤炭市场变化情况,科学加大先进产能投放量,确保煤炭稳定供应。但是市场并不领情,价格没有应声下跌,反而在9月23日当天就又上涨了9元/吨。

理性的政策、任性的煤价,疯牛的鼻子到底在哪里?

现在的煤价似乎很像房价,越调控价格越高。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指数为例,8月份煤价单月上涨64元/吨,9月21日,环渤海指数554元/吨,9月份3周上涨60元/吨,较年初371元/吨上涨了183元/吨、累计涨幅达到了49.3%。前段时间,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和林毅夫关于产业政策产生剧烈争论,经济学新锐高敏提出,我们需要产业政策,而产业政策有效的前提是“科学制定”。反观我们现有的煤炭产业政策,似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导致由“灭火”的初衷变成了实际上的“火上浇油”。

目前的《预案》分为三、二、一级响应机制,其中,三级响应是指环渤海动力煤价格上涨到460元/吨以上且连续两周上涨,将日均增产20万吨,响应范围包括晋、陕、蒙的53座煤矿;二级和一级的调整依据也是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分别上涨到480元和500元时,且连续两周上涨,将日均增产30万吨和50万吨。停止条件:当动力煤价格下跌至490元/吨,且连续两周下跌,一级响应停止;下跌至470元/吨,二级响应停止;下跌至460元/吨,三级响应停止。

再看国家能源局对于近期煤价上涨的解读:“自7月份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一方面水电贡献率大幅减少,由前6个月的增长4%,变为9月份以来下降15.8%;另一方面,气温偏高也增加了空调用电量,7月份、8月份和9月前20天,火电同比分别增长4.8%、7.3%和12.9%,电煤同比分别增长2.7%、6.7%和14%。此外,个别地区雨天铁路断道影响了部分煤矿运输,严格公路治超也在客观上控制了部分煤炭公路的运输”。

当前煤价屡控不下的症结似乎就在上述的解读中,煤炭产业的供应侧改革不能割裂需求,煤炭生产和产量的调整依据应该是市场需求,用供需平衡来影响价格,而不是根据上窜下跳的价格来调整供应!

煤炭季节性需求差异及对价格的影响

煤炭的需求量本身具有极强的季节性,每年的7-8月受高温影响,电煤需求量会急剧上升,另外,就是冬季的11-1月,伴随着取暖需求,煤炭消耗量会增加。但是,在我们年初制定“276个工作日”的制度时,没有看到煤炭生产对于需求季节性变化的弹性调整;9月初制定的产量调整预案是根据价格调节,但是,价格是供需平衡的结果,根据价格调整产量,实际上相当于想在市场上用低价来置换高价,正常的逻辑:预测到需求上升--提前增加供应—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正常的市场经济应当是以上游充足的供应来支撑下游的需求变化,由下图也可以看出来,在2016年7月之前,煤炭产量与火电量的缺口并不大,但是,到了7月和8月,全国的火电量连续达到3889亿和4138亿千瓦时,同比增速分别为4.4%和7.5%;而同期的煤炭产量只有2.7亿吨和2.78亿吨,同比增速分别为-13.1%和-11%。就环比增速而言,7、8两个月火电量连创历史新高,而7月份的煤炭产量比6月份还下降2.71%,8月份的煤炭产量也仅比7月份增长3%,远低于火电的增速。同期,我国8月份的焦炭产量3913万吨,同比增长5%;生铁产量6019万吨,同比增长3.6%;粗钢产量6857万吨,同比增长3%;全国钢材产量9791万吨,同比增长4%。焦炭和钢铁产量的增长,也导致了炼焦煤和喷吹煤等煤种的需求紧张!

国内煤炭资源供应有限,其市场需求缺口必然要由国际资源来弥补,因此,8月份全国煤炭进口量达到2659万吨,创下自2015年以来的新高。

我们的产能调整预案是8月底才制定,9月上旬才讨论实施,已经严重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以需定产才能科学管控煤炭价格

首先,以需定产与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不矛盾。应该根据先进产能的划分标准,先区分出哪些是应保留的先进产能,哪些是僵尸产能,哪些是仍在生产的落后产能,所有的生产计划均是针对可以保留的企业而言,包括276个工作日,属于产能出清的企业,一天也不能生产,在此基础上根据下游需求确定产量。

如果没有上述的产能标准界定,不论是276个工作日,还是后续的增产响应方案,看似简单整齐的“一刀切”,想实现所有煤炭企业的“一二一齐步走”,其实缺乏精准性,对于精挑细选出来的标准产能并不公平,因为其终产量也不能突破276个工作日的限制,不管下游需求如何增长。

其次,要注意煤炭产业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需求差异性,依靠以需定产实现精准施策,提高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需定产是一个企业正常的经营策略,上升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层面,可能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和季节需求的波动,显得更为复杂,制定和协调的难度大幅增加。但是,不考虑差异性,就难以做到精准,是产业政策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进而因势利导,还是“简单粗暴、削足适履?家国一理,企业必须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相应的产品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才能赢得客户满意,保住市场份额。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需求差异化对于企业意味着细分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而国家制定政策,如果充分考虑煤炭产地、集散地、消费地之间的差异性,重视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动态平衡,则会有效改善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三,要注意相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关联作用。正如上述发改委领导的解读,9月21日实施的公路货运限载新政为煤价上涨又添了一把火,吨煤的公路运费上涨30元-50元以上后,陕西榆林地区部分司机不敢或者不愿上路,网上出现了“你有钱、我有货,就是没有驾驶员”的调侃,公路运费上涨,汽运煤炭下降,加剧了煤炭资源紧张,相当于让煤炭这个疯牛又磕了一颗猛药,环渤海指数直接突破550元大关,业内出现“年内吨煤600元不是梦”的憧憬。公路限载政策无可厚非,关键是在严控煤炭价格的敏感时机,相关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到相互的抵消作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而不是任由其在市场上发酵!

第四,要了解和重视市场各方对于产业政策的博弈心理。什么是市场?市场是由无数参与者的个人交易行为汇合而成的,相当于一种集体情绪,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称之为“市场先生”。跟随市场先生也好、与市场先生逆向也好,都不是问题,关键的难题是:了解市场先生。

无论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如何,作为市场上的参与者都会从利己和利益大化的角度去解读和行动,正如去年股灾,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国家队轮番入场,但是,有人救火,就会有人趁火打劫。如今,政府提出严控煤价过快增长,推进煤炭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而部分煤炭企业则发现煤炭价格的上涨缘于减产,以前的思路是“以量保价”,现在有276个工作日限制,超产的风险太大,减产反而价格上涨,回款也快,此时,再让其增产降价,觉悟低的企业执行起来可能会打折扣,因为,大家都清楚,目前的高价难以持久,一旦降下来,再想涨起来,难于上青天!所以,能在高价上多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实现更多更大的利益。

因此,对于产业政策的执行,除了强调觉悟和纪律,还要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预期,因势利导。

第五,注意产业政策的滞后性,利用煤炭的战略储备来平抑价格。如果是用价格指数来指导产量调整,以环渤海指数为例,反映的是上周的行情走势,即使启动相应的产量响应机制,从生产到运输再到消费地,少也得一周,在前述的价格狂飙时期,增产的煤炭一是杯水车薪,二是远水难解近渴,导致政策的指导有所滞后。而且,煤炭价格的上涨往往源于下游电厂库存过低,难以维持运营,向上游求救,资源方却囤货惜售,或者无货可供,甚至由于极端天气导致有货也运不出去,从而推动报价轮番上涨。

在煤炭资源相对紧缺时,国家曾经号召各煤炭企业在发货地、集散地和消费地成立了众多的战略储备基地,就是为了在局部地区资源紧缺或者因极端天气导致运输困难时,为下游企业解燃眉之急。如今,国家可以重新启用一部分战略储备基地,采用与平抑棉花和粮食价格相似的方法,如果上游囤货惜售,或者趁火打劫,哄抬煤价,就动用储备基地的煤炭平价直供电厂、钢厂,既能救下游用户于危急之中,又能制约上游企业遵守契约,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之效果。

第六,要控煤价,还需要政府推进,产业链内降低交易成本。一时的煤价上涨,难改煤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难改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债务到期难以兑现、财务成本吞噬利润的囧态,难改银行催贷、抽贷、限贷的基本面。功夫在诗外,要想让企业降价,就要在价格之外做文章,解决其痛点,政府出面督促下游用户缩短付款账期,减少三角债;为煤企背书,垦请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除了直接的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和销售费用,煤炭产业的隐性费用更高,只有在政府的推动下,沿产业链自下而上开展“清债、降费、降息”,交易成本降低了,价格的下降空间自然也就大了。

后,要想实现煤电、煤钢和谐,还得在产业和企业深层的机制及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利用现在的供给侧改革契机,促进煤电一体化、煤焦钢深度合作,实现企业沿产业链的兼并重组。

山西省在煤炭价格低迷时,政府积极推进煤电企业在产权方面开展合作,促成了同煤集团兼并包括漳泽电力在内的电力企业,晋能集团兼并重组了山西国际能力,企业跨越产业和行业,实现了产权合作,既为企业的转型提供了方向,更主要的是利用产权纽带稳定上下游的供应及价格,通过分散投资化解非系统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2015年,同煤集团电力板块全年实现发电量365亿度,实现利润12亿元。晋能集团电力板块全年完成发电量142.85亿千瓦时,实现利润7.22亿元。在煤炭行业低迷,主业利润大幅亏损的情况下,依靠电力板块的盈利反哺,还为2015的年度报表增添了几份亮色。

众所周知,煤炭价格的上涨归功于政府强力推进的供给侧改革,下半年下游需求好转进而为煤价的飙升推波助澜,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既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支持,但是,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任何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侧重于建立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股价不能熔断,时间一长,必然短路;煤价也一样,疏导大于围堵,牛不喝水强按头,效果不佳,一不小心,还容易被牛角顶伤。还是要扭住需求这个牛鼻子,更重要的是要对于需求细分,因时而宜,因地制宜。由直接的产品需求,到企业的降低交易成本的需求,再到深层次的产权和股权整合需求,由浅而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深化煤炭的供给侧改革,让煤炭价格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真实供需和商品的资源赋存和商品价值。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百度地图 |

本网站由汇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2022077823号-2

信箱:317493128@qq.co m 媒体合作QQ:317493128

电子商务协会 360安全认证 网络报警平台 不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无线互联网
1999-2020 www.huineng.042.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