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算起,到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的17年,其间,国家政策起到了主导作用。时至今日,骗补、补贴方式、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等等,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简要梳理过往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从背景与现状、发展四大阶段及特点、政策分析及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从大的背景来看,主要是解决环境污染、石油消耗,同时提升产业升级。
1.1燃料消耗法规推行末,排放标准快速升级,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推手
汽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相关办法规定乘用车生产商的燃料消耗平均值从2015年末的6.9L/100km,到2020年需降低至5L/100km。从笔者过往对广汽、长安等调研反馈来看,5L/100km对于汽车生产厂商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我国的排放标准是参考欧洲标准制定的。两者的比较见下图。国I标准,我国与欧洲的差为9年,目前十一个省市推行的国V标准与欧洲的差仅为4年,当2020年国VI标准的推行,我国将与先进国家基本持平。
燃料消耗与排放法规双管齐下,推动各大厂商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并为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打下第一根桩。
数据源:日本大和证券
1.2.多级补贴点爆新能源汽车发展,充电缺口巨大
2014年4月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频发。39个地域,合计88个城市,自愿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名单,享有中央的财政补贴。此外,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以及部分城市市级下属区,由上而下对新能源汽车形成3级补贴。
据中汽协数据,至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31092辆,同比增长3.4倍,2016年上半年,销售17万辆,同比增长126.9%。据国家电网数据,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的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与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草案中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的目标相差甚远。
二、政策法规的四大阶段及未来重点
2.1 四个发展阶段及共同点
梳理我国新能汽车政策,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开发期(1999-2009),国家“863计划”;
第二阶段市场化进入期(2009-2012),“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十城千辆”;
第三阶段试验性普及期(2013-2015),“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以及各地方政策密集出台;
第四阶段成长摸索期(2016-2020),“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的实施,第四阶段油耗法规的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修订、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低速电动车标准、“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骗补调查等等。
四个阶段的共同点如下:
1) 由上及下的管理模式,中央主导推进,对各地方通过政策补贴加以诱导。
2)发展规划遵循5年一个台阶的模式,战略有高度,但政策推行阶段,各部级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多头管理,出发点和利益点不同。
3)初期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入壁垒设置存在缺失以及地方政策的本地保护,导致大量中小企业成为主要力量。
2.2 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五大关键:
1)车载电池产业的核心化;
2)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民间资本参与奖励;
3)公共领域占比从30%提高至50%;
4)新能源汽车品质及安全性提高,参与门槛提高、过程监督强化;
5)财政补贴的有效化及合理化(碳积分制度),地方保护主义的排查。
“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四大重点:
1)蓄电与EV电力的合理利用模式创新
2)蓄电网络运营管理的模式创新
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充电模式的创新
4)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的运营模式的创新
以上四个领域分两步推进。第一阶段(2016-2018),涉及的模式创新的基础研究以及初步实施,第二阶段(2018-2025),互联网+能源产业及其市场化的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