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新能源汽车的骗补风波这个月迎来正式结果。财政部通报了5家企业骗补的典型案例。与此同时,《证券日报》等媒体从有关部门内部人士那里得到了更详细的情况后发现,“涉嫌骗补和违规谋补的车辆总数达到76374辆,涉及补贴总金额92.707亿元”。在此之前,光伏补贴、动漫产业补贴、工业机器人补贴,都纷纷被曝光过骗补的问题。产业补贴看起来不仅没有推动产业发展,反而助涨了乱象。…[详细]
要点速读:
1有的部门热心于制定产业政策,有的地方也热衷于扶持新兴产业,大家合力之下,产业补贴便越跑越偏。
2普遍来看,产业补贴并不能扶持创新、塑造产业,因为很难依靠政府而不是市场去识别值得扶持的产业类型和相关企业。
3政策的扶持,最好的是保护公平的竞争氛围,让市场去试练。因此,挑选式的补贴不如普惠性的减税。
既粗放又优厚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企业乐开花,产业却受伤
新能源产业补贴,得到钱的是企业。每制造、销售一辆车,企业便能得到相应的补助(这个补助说是给终端用户的,实际上是直接给到企业这里)。匪夷所思的是,金额可能比造车的成本还要高。比如说,一辆6—8米的电动客车从中央和地方大概能拿到60万元的补贴,比业内人士透露的造价要高上10—15万元。于是一些企业便搞起了自产自买的把戏,而这个被买卖的车甚至都还没造出来,通过文书造假,补贴便到手了。
不难看出小轿车补助一般,而客车的补助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所以公共交通工具成了造假的重灾区
造假主要有四种方式,
1.有牌照但是车并没生产出来(企业利用牌照申请补贴);
2.车有是有,但是却没有或者少电池(这叫什么电动车呢?);
3.车的标识上的性能和申请补贴的时候是不一致的;
4.获得补贴的车辆并未投入使用,而是闲置状态(很可能是生产企业自己左手卖右手,又或者关联企业交易)。而企业利用这些方式得到了大量的补贴,甚至比他们的利润都要多,例如,被曝光的苏州金龙2015年获得的补贴是5.19亿元,而它的净利润是4.81亿元。
那么,企业拿到了补贴之后,是不是大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了呢?答案是很悲观的。在骗补中,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是,企业在拿到了补贴之后,又把车辆给重新进行了组装,改成传统燃油车,然后卖给农村。有的媒体采访了业内人士,提到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个词语,浮躁的企业为补贴而努力,认真踏实的企业非常吃亏。无序和不公平竞争带来的是混乱的市场。
的确,光看销量,中国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但是再看核心的技术和突破,却屈指可数。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张鲁生博士在《电动乘用车产业发展及对策》论文里,悉数了中国和国外电动车在2015年的技术进展,我国仅有五项创新成果,其中两项电池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还是中科院团队与德国、英国等地的学者一起联合做出来的。当然,那些骗补的公司根本不可能上榜。
类似的教训在机器人产业、光伏产业比比皆是,凡是产业补贴,都动不动就在各种合力之下跑偏
一说到产业骗补,经常关注经济新闻的人并不陌生,可能脑海里一下子便蹦出光伏、动漫等词语。光伏产业曾经得到过大量的补贴,好多不做光伏的企业也来做了,结果朝阳产业成了产能过剩产业,大量企业活不下去;动漫产业亦是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于是各种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出来了,《大圣归来》才显得弥足珍贵。这些例子已经说得很多,算不上新鲜。这里再重点说一个比新能源汽车还要更朝阳的行业——工业机器人。
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让工业机器人看起来是创造未来的绝对明星。于是,工业机器人补贴等扶持政策也来了。然而,《经济观察报》对机器人补贴进行的调查发现,滥补贴实在太严重了。通过各地经信委摸底调研后报到工信部的行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8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本体企业200家左右。然而,此前行业通用的数字是超过4000家。其中的差额,免不了那些其实不够资质,但是乱骗补贴的新来者。谁能拿到补贴呢?认真做事的反而困难,和地方关系好的或者地方纳税大户,即使本业不是工业机器人也可能分得一杯羹。总之,有的部门热心于制定产业政策,有的地方也热衷于扶持新兴产业,大家合力之下,产业补贴便越跑越偏。
跑偏的后果,是全行业都面临着打击。真正有潜质的企业也会变得浮躁起来,为了获得补贴,而加入到粗制滥造中去。难怪在各大获得巨额补贴和扶持的新兴产业里,基本上核心技术都没有在我国。换句话说,创新反而被扼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