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机器人有着强烈需求的美的公司排除万难也要收购德国库卡公司这家名企
普遍来看,产业补贴并不能扶持创新、塑造产业,很难依靠政府而不是市场去识别值得扶持的产业类型
关于政府该不该去识别并扶持一个产业,即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历来都有极大的争论。最近经济学家张维迎和林毅夫,也在经济学界引爆了这一论题,一言概之,前者认为产业政策阻碍着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带来寻租行为和腐败,后者则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为的政府”也必不可缺。
这样的争论,其实在国际经济学界已经旷日持久。支持扶持一派主要的观点是认为很多具有公益、环保乃至前瞻性等性质的产业,企业缺乏动力去做,或者没有强有力支持的话,很难壮大;而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认为,靠着政府是很难去进行识别的,应该交给市场去做。
学界的辩论不再赘述。产业政策是一个极其厚重的命题,其中包罗甚广,但是直接的产业补贴还是非常聚焦、能够清晰讨论的。如前文所言,巨大的经济利益便会招蜂引蝶,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那么,有人肯定会说,如果严格标准,严防死守,补贴便会流向那些真正创新的企业去。然而,恐怕还是事与愿违。还是以新能源汽车补贴为例。扶持政策制定者是具有清晰的导向的,如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在财新网发表的《补贴新能源汽车 政府不能任性》一文所言,“(相关部委)不仅制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而且通过研究项目资金投入,主导电动车要使用哪种类型的电池。”而这样的选择恐怕很难称得上科学,并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后者也很难去买单。赵坚教授甚至认为有的选择其实恰恰选了最可能进死胡同的技术。因此即使是产业内部,政策主导的话,如何扶持,扶持哪些类型,也会有极强的导向,而这个导向不一定是正确的。
下面这个比较的表格来自日本经济产业省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日本人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
可以看到,在实施手段上,报告作者认为日本是官民协同,多种方法推进,而中国则是中央、地方政府一起协同使用补助金,是利用强政策进行驱动。而补贴的表格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