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能网 >新能源>新闻>

李河君两会提案以新能源动力为中国梦点赞

2017-03-14 16:27:11 来源:经济观察报

李河君表示,太阳能汽车作为纯电动汽车具有独特优势。太阳能汽车通过将太阳能发电芯片集成在汽车天窗、车顶、车身或扩展面板,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驱动汽车行驶,并可“边开边充”,使汽车中短途“不插电无限行驶”成为可能。

鉴于太阳能汽车的大规模应用,符合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有利于创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新需求;有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大气污染治理和减少雾霾,李河君建议国家加大支持力度,使太阳能汽车早日走进千家万户。

李河君<font color=red><font color=red>两会</font></font>提案以新能源动力为中国梦点赞

提高政策法规效能

助企业“弯道超车”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我国将“推动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顺利过渡,建立碳排放配额市场调节和抵消机制”,并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自2013年6月深圳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我国7省市碳市场试点已经历了3年多的发展,市场总体平稳运行,但配套制度建设不尽完善,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期,交易标的以配额为主,可以用于抵消的CCER使用不尽如人意。以7省市试点2015年排放量的履约情况来看,7省市配额发放总量约为12亿吨。在2016年履约期,用于抵消的CCER数量不到800万吨,占配额总量的比例约为0.67%,远远低于各地试点抵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比例(5%—10%)。

针对当前CCER抵消使用普遍存在的CCER抵消管理办法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缺乏吸引力,市场接受度不高;项目申报审批周期较长,导致CCER的产出周期较长等问题。李河君在《关于鼓励CCER抵消使用,加快全国碳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的两会提案中表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为CCER)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两类基础产品之一,可以在控排企业履约时用于抵消部分碳排放使用。控排企业使用CCER来履约可以适当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同时CCER的使用能给减排项目带来一定收益,促进企业从高碳排放向低碳化发展。

他建议,国家在配额发放的时候统筹考虑配额和CCER的数量总量;相关政策要留有适当的过渡期,给市场充足的应对时间;同时简化CCER项目审批流程,缩短项目申报周期;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CCER抵消应消除地域割裂的影响,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鼓励新能源、农业、林业和低碳环保类CCER抵消使用;并建议CCER抵消比例维持在配额总量的5%—10%。

与此同时,李河君委在《关于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产业链,促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的两会提案中建议,国家完善商业航天政策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等,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产业项目信息、科研平台、技术研发、元器件及新材料市场等,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到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中下游当中。

他表示,“商业航天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商业模式。商业航天通过市场竞争,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和服务社会,有利于提升航天企业、航天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他表示,近年来,中国航天已步入“商用时代”,昔日“散、弱、小”的发展态势开始改变,部分民营高新科技企业已经在航天商业化模式下为我国航天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商业航天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他建议,鼓励其参与商业航天开发,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利于抓住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机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新需求,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添砖加瓦。

而在《关于鼓励民营企业并购世界先进技术,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的两会提案中。李河君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鼓励民营企业并购海外高新技术类公司。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并购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世界先通过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海外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民企与国企“抱团出海”并购。通过资金支持等手段,为民营企业全球技术并购提供支持。

李河君表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通过集成创新开创全球共创空间,是中国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契合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新理念。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多、行业覆盖面广,发挥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前瞻性、敏锐性、冒险精神和快速产业化能力等优势,鼓励他们到国际上并购高新技术企业,实践证明,这是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林子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百度地图 |

本网站由汇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2022077823号-2

信箱:317493128@qq.co m 媒体合作QQ:317493128

电子商务协会 360安全认证 网络报警平台 不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无线互联网
1999-2020 www.huineng.042.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