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模型研究
(一)工业碳排放达峰路径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定
以E=I*T为主方程构建测算模型。其中,E表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I表示工业增加值,T表示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三个变量与工业碳排放,经济增速,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
综合考虑“十一五”和“十二五”情况,对模型参数进行设定。
1、设定2010-201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8%,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下降幅度设定为19%。根据“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以及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设定2015-202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7%,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下降19%。参考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实现工业化后的经济增长情况,设定2020-2035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下降速度,具体见下表。
表12010-2035年碳排放模型关键参数设定
2、根据“十二五”能源规划目标及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设定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根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设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结合当前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突破性进展,2020年以后,我国非化石能源供应量有望持续较快增长,在2035年将达到25%。
表22015-2035年碳排放模型能源结构参数设定
(二)基于模型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测算2010-2035年我国工业碳排放情况,得出图1表明的模型结果。
图12010-2035年我国工业碳排放趋势及峰值
一是我国工业碳排放峰值将在2020-2030年间出现。这一结论也支持我国2030年达峰目标,表明工业领域通过努力,可以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也表明当前我国工业正接近或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具备条件可在工业领域主动控制碳排放,实施碳排放峰值管理。
二是我国工业碳排放峰值约在70-80亿吨之间。考虑到2014年工业碳排放64.7亿吨,以2030年达峰为限,未来15年,我国工业领域大约剩余5-15亿吨的碳排放余量。如果按过去15年的发展模式(工业碳排放年均增速约为7%),余量是不够的,因此,推进工业低碳发展,主动控制碳排放,势在必行。而且,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未来工业控制碳排放总体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三是工业能源消费在工业碳排放达峰即2030年之后,仍将会缓慢增长。这表明我国工业总量仍需保持增长趋势,发展进程远未结束。
四是2020年和2030年是我国碳排放管理的两个关键点。在2020年左右,工业碳排放开始出现减缓趋势,部分工业行业会率先达峰;在2030年之后,工业总体碳排放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我国有条件建成先进的低碳工业体系。
四、未来5-15年我国工业领域控制碳排放的着力点
(一)我国工业领域控制碳排放的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建议我国工业领域控制碳排放应把2020年和2030年作为两个关键节点,从短期(未来5年)、中期(未来10年)和长期(未来15年)三方面着力:
短期(2015-2020年)。碳排放峰值管理的探索期,应主动控制碳排放。要积极推进部分行业和部分区域率先达峰,探索碳排放峰值管理,为未来工业碳排放总体达峰积累经验。
中期(2020-2030年)。实现工业从高碳排放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有效的碳排放峰值管理推动我国工业尽早达峰。同时,要建立基本的工业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工艺、装备、产品以及政策体系初步实现低碳化。
长期(2030年之后)。着力打造先进的低碳工业体系,最终建成一个成规模的现代低碳工业体系,提高我国工业的低碳竞争力。
(二)“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领域控制碳排放的策略建议
一是继续重视和加强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研究制定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2030年中长期战略。二是研究建立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分企业的工业低碳发展制度体系。
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推进碳排放控制。三是在钢铁、水泥等部分行业和北京、上海等部分区域率先开展工业碳排放峰值管理,探索管理经验。四是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作用,让市场机制在工业控制碳排放中充分发挥作用。五是提高企业低碳竞争能力,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推进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