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与塔河县有一大片原始森林,皑皑的白雪将这里装扮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这就是中俄二线第一施工部所在的施工现场,白天平均气温也在零下30多度,凛冽的寒风呼啸南北,吹在记者脸上带来阵阵的刺痛,但远处却是管道工人热火朝天地忙碌的景象。
据了解,中俄管道二线工程设计全长941.8公里的,北起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岭镇的首站,经大兴安岭原始林带一路向南,跨松嫩平原沼泽湿地,止于大庆市林源输油站,大部分施工段分布在北纬53度的高寒带地区,计划2017年9月30日竣工。
酷寒野战
“为了赶抢工期,我们机组焊接工人每天清晨开始作业,直到傍晚才收工,平时也没有节假日。”中俄二线工程第一分部经理付万章指着正在焊接工人说道,这里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50度,从人体的抗寒能力来讲,在这种极寒天气下野外作业半个小时就要进保温棚休息,不然身体是受不了的。
在零下30多度的低温中,即使穿着两层棉服,时间久了也难免会冻得手脚发麻。“我们工人的鞋垫都是加热的,每人每天备两块电池放在裤兜里,线从兜里延伸到脚底下,这样能让工人暖和一些,少受点罪。”付万章对记者讲到。
除了要应对极端恶劣的天气外,管道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经受沼泽、永冻土、原始森林、地质断裂带等恶劣自然环境的重重考验。付万章指着脚下的雪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的施工标段是一片沼泽地,夏季根本无法进行施工,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是最佳的施工时期。并且一定要在12月底前要把管道穿越过去,这样才不会影响工程整体的建设进度。
为管道焊口做“B超”
中俄二线在运营管理中十分注重科技应用和科技创新。中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工程第一项目经理部经理郑福耀介绍,与以往的原油管道相比,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不仅是第一条采用热棒措施治理冻土融沉的长输管道,也是第一条全面推行机械化补口,采用环保喷砂除锈工艺的长输管道,迄今为止采用全自动焊接比例最高的长输管道。
全自动焊接不仅降低了焊工的劳动强度,而且焊接速度快、质量稳定,一次焊接合格率高、便于于操作。付万章说,在极寒的条件下,全自动焊接应用效果非常好,手工半自动焊一道口用时大约在40分钟,而全自动焊接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样就极大提高了施工的速度和质量。
“每道焊口焊接完以后,AUT检测车(相控阵全自动超声检测技术)就会去检查,AUT检测车会根据检测数据生成图形,如果数据检测到数据异常,会及时调解全自动焊的参数。”他说。
记者了解到,相控阵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雷达,医院的B超也是基于相控阵技术,现在又将这种技术应用到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建设中。“它的技术优点对自动焊焊缝的坡口未熔合、层间未熔合等缺陷具有很强的检测能力,在焊接完每道焊口后,AUT检测车再给每道焊口做个‘B超’检查。”付万章边走边说。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施工现场有两个大垃圾桶。据付万章介绍,我们所处的这片原始森林现在还处于植被恢复期,对林区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这里不能留下一点的污染物。每次焊接完我们将垃圾统一的回收后再用车拉走。
他还强调,中俄二线全体施工人员都有“与林为善、与林为伴”的保护意识,在施工之前要做林区调研,尽量减少土地应用面积,能尽量少挪一棵树就少挪一棵树。
缓解原油供需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需求量不断攀升,同时伴随着东北地区自产原油量递减,原油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东北油气战略通道,优化国内油品供需格局,中俄管道二线工程在外界的高度关注中开工建设,这也是继中俄原油管道一线后,又一条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新通道。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全年预计达到5.75亿吨,比上年增长5.3%。石油进口大幅增加,预计全年达到3.75亿吨,比上年增长11.7%,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65%。
有业内人士预测,2017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5.85亿吨,比上年增长1.7%,并且,随着中国炼油能力持续增加,我国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2%-3%的增长速度,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此外,国内原油储存设施的建设增多以及对汽车燃料需求的上升,这都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原油供需矛盾。
对此,郑福耀表示,中俄原油管道二线的建成后,将为我国每年输入1500万吨原油,加上已经投产的年输油能力1500万吨的中俄原油管道一线工程,届时,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将为我国输入原油3000万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原油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