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商室的争论
红警期间,每日两次会商中,对预报中的一些要素,预报员之间也会存在分歧,而产生争论。比如,在红警启动前,是否会出现2日严重污染,曾引发一场两位首席的争论。
据介绍,在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有14名空气质量预报员,其中首席预报员5名,三名有着十年以上预报经验,这在其他城市绝无仅有。
王欣说,其中一位首席预报员认为,考虑到区域传输的因素,后面污染加重,北京将达到严重污染水平。而另一位首席预报员则认为,因19日、20日,受弱冷空气影响,北京空气质量将有短暂好转,或不至于出现严重污染。
双方争论激烈,最后由当天的主班拍板。“这种预报生态,其实十分珍贵,绝无仅有。”王欣说。
而最后的事实证明,两位首席说的都没错。王欣说,只是19日、20日弱冷空气的影响,对部分地区起效,比如怀柔、密云一度达到二级良,但对全市影响有限。
跑赢各种不利
22日,北京此次重污染过程如期结束。而这,与7日前的判断基本一致。
其实,预报并不能做到100%准确。在此次成功预报后,王欣和同事仍不忘记给自己泼盆冷水。
预报的准确率从70%到80%,从80%再到85%,其实每一步都很难。王欣说,只能不断积累经验,对下一次有更好把握。
“但其实,现在的大气质量正在一个快速改善的过程中,污染源的变化可能比你经验积累的速度更快。”王欣说,虽然重污染仍在发生,但可以看到从2013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还是在一个快速下降的通道里。
“所做的工作还是跑赢了各种不利,包括大范围持续的静稳天气。”王欣说。据了解,前11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而在此次红警之后,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或将涨至70微克/立方米以上,但和去年的80.6微克/立方米相比,改善仍是显而易见的。
重污染寻踪
16日
傍晚开始,污染物浓度波动上升,南部率先进入重污染,南北空气质量差异较大。
17日
第一次浓度明显上升,迅猛增长,全市进入第一个全天5级重污染。
18日、19日
城区和北部弱冷空气扰动,污染浓度出现波动,但全市整体仍处于5级重度污染。
20日
重污染过程迅速积累,到达6级严重污染级别。京西南边界点,小时峰值浓度达691微克/立方米。
21日
污染浓度处于高值,但仍处于严重污染。下午13时,全市污染峰值出现,达432微克/立方米。
22日
中高空大气降温,垂直扩散转好,污染浓度下降,全天轻度污染。
23日
改善至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