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工人成了办公室“白领”
传统码头上的工作,几乎清一色男人的天下,无论装卸还是塔吊司机,塔吊车上一坐就好几个小时,不仅工作十分辛苦,还很容量出安全事故。
随着码头自动化,一切全都变了。
中央控制室里,一名文静的青年女职员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监控画面进行远程操作。她就是自动化远程操作员郑逸君,此刻,正与外拖司机配合,完成对集装箱起升最后一米的安全检查。在郑逸君娴熟的操作下,屏幕上显示出集装箱缓缓起升的画面。
在担任自动化远程操作员之前,郑逸君专门被送到码头现场,做了一段传统塔吊车的女司机。
如今,只要是在自动化码头泊位工作的员工,都不用在现场进行人工操作了。“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安全效率也提高到100%。”郑逸君说。
除郑逸君外,中控室内人声鼎沸,远程操作员们娴熟地指挥着码头上的每一个细节。
走进中控室,就像来到IT公司,一个大平层办公室里摆满电脑。与IT公司相似,中控室里坐着大量软件、网络工程师,不同的则是还有许多码头工人。
“之前在桥吊上工作,夏天爬上去就是一身汗,人坐在小车里,跟着集装箱一起动,全身跟着车子一刻不停地颠,边颠边操作。”郑逸君说,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并笑称有“蓝领”变“白领”的感觉。
中国码头掀起自动化浪潮
“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在厦门远海码头成功示范后,在我国乃至世界悄然引发了一场码头“革命”。
“2015年,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公司先后签约青岛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总承包项目、上海洋山港四期集装箱自动化码头项目和马士基意大利Vado集装箱自动化码头项目。”陈毅鹏说。
如今,自动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的港口。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投入商业运营。相比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一个泊位,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目前有两个泊位。
公开报道显示,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两个泊位,后方生产控制中心9个远程操控员,承担了传统码头前沿60个人的工作,减少人工约70%,提升作业效率约30%。设计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40自然箱,堆场利用率提升10%。
与此同时,更大规模的全自动化码头,即上海洋山港四期正加紧联调联试,为年底开港做最后准备。
“10台岸桥、58台轨道吊、50台自动化引导小车(AGV),7个泊位全部投运,一次形成400万标准箱的吞吐能力。”王沈元介绍,年底开港后,上海洋山四期将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码头。
燎原之势还伸向海外。5月27日,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公司在考察厦门港自动化码头后,邀请中方参与其控股的意大利VADO码头自动化改造项目。(本报记者 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