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金属氧化物的金属原子具有配位饱和的特点,无法通过化学吸附来活化氧分子。而氧空位缺陷的构筑克服了该缺点,促进了光生电子从氧化物催化剂向氧分子的高效转移。另一方面,缺陷态的出现大幅度扩宽了光催化剂的吸光范围,使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区宽谱范围内俘获太阳能。这就实现了太阳能的有效俘获及能量转换传递,解决了氧化物催化剂在光催化有机合成中的瓶颈问题。
“该成果是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结果”,熊宇杰说,其课题组在取得催化剂设计进展的基础上,与本校江俊教授合作,以理论模拟方法清晰地描述了氧空位缺陷态在上述两方面的贡献,深入理解了其作用机制。而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宋礼教授和朱俊发教授课题组分别利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和光电子能谱,解析了缺陷态光催化剂的精细配位结构及能带结构,证实了理论模拟结果。“正是基于该认识,我们得以通过晶体缺陷工程来调控太阳能向化学能转换的性能,为利用太阳能替代热源驱动有机合成提供了可能性,也对光催化材料的理性设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