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国内A股上市钢企的半年业绩也全线飘红。目前2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已有12家发布了半年业绩预告或半年报,其中10家实现了盈利。业绩排名暂列前三的为马钢股份、杭钢股份、鞍钢股份,预计实现盈利分别为4.5亿元、3.4亿元和3亿元。要知道这12家上市钢铁企业中,有11家在去年陷入亏损,其中酒钢宏兴单年度亏损达到73.6亿元,而今年前6个月则预计盈利2.2亿元。
钢铁全行业在扭亏的同时,产量也同步增长。今年前6个月,全国粗钢总产量尽管同比下降1.1%至4亿吨,但产量降幅逐月收窄。6月国内钢材产量突破1亿吨,而粗钢和钢材日产量则达到231.5万吨和335.7万吨,也创下历史新高。
告别业绩惨淡的2015年,钢铁行业在今年前六个月顺利扭亏为盈,仍不得不面对去产能的严峻挑战。工信部副部长冯飞7月末曾对外透露,上半年全国钢铁“去产能”规模为1300多万吨,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30%左右,下半年仍有3200万吨的“去产能”指标等待落实。
一边是产能严重过剩,一边是业绩回升,钢铁行业下一步怎么去产能?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会计审计专家张连起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张连起:2016年上半年钢铁业价格触底反弹,钢铁价格和期货各品种的合约价格回归合理,企业营业收入方面,上半年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9万亿元,同比下降11.93%,实现利润125.87亿元,同比增长4.27倍,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2.8%,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钢铁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但销售利润率为0.97%,在工业行业排名中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表面看来,钢铁企业的盈利获得了支撑,但因区域、所有制形式以及生产规模有所不同,企业的效益出现了明显分化。根据我的统计,在上半年盈利最高的前十名钢铁企业中,民企占了七家,亏损最大的前十名全是国企。因此,今年的市场需求没有出现大的改变,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钢材的价格仍然较低,企业的持续能力也难以保证。下半年钢铁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化解4500万吨的过剩产能。由于前期钢铁企业扩张过剩,行业集中度过低并且十分分散,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过度竞争的恶果充分显现出来,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前十家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要达到60%,但由于各种原因,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不升反降,从2010年的48.6%降到了2015年的34.2%,从而成为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消减钢铁产能很重要,但控制增量更为重要。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已有68座高炉恢复了生产,估计产能将达到五千万吨。由于价格和利润率的反弹,这些钢铁企业把产能过剩抛到了脑后,产能不降反增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策层面要求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淘汰高污染、低产能的钢厂,而对很多企业来说,活下去最要紧。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钢铁产业走出“囚徒困境”的路更加漫长。
从长期来看,产能过剩具有明显的体制机制特征,是地方过分追求GDP增长和不合理保护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坚定不移的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防止再次陷入去产能、涨价、加产能的怪圈。2016年国家出台了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指导意见,相关指导部门也制定了土地、矿产资源、职工安置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但钢企去产能陷入“困境”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第一,钢企去产能的主动性不强,面对行业的不景气状况,钢企主要采用了防御性的策略,试图通过减产、减员和降本等方式渡过难关,普遍寄希望于其他企业缩减产能,而自己却见机行事。第二,金融机构在支持去产能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债务化解较为复杂。目前钢企普遍的负债率达70%到80%,有的甚至超过150%,负债率远超国际同类钢企。第三,钢企的去产能为什么不断陷入“困境”?有些钢铁大省反而出现了越减越多的情况。其实核心还是要靠市场进行调控,一旦企业亏损并且外部没有输血,企业一定会自动减产,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非常复杂,有效化解钢企产能之困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坚战。
如何化解中国钢铁的过剩产能?第一,加快坚定重组步伐,不断提高钢铁行业的集中度。第二,明确中央政府职能,严控地方政府的投资,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执行,监督达不到标准企业的依法退出。第三,化解企业债务问题。一方面对于身陷严重经营危机、发展前景无望以及安全发展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来说,要果断处置其存量贷款,做好待涨核销和抵债资产的处置工作。第二是完善不良资产的处置核销办法,赋予经营机构更大的处置风险的自主权,利用不良资产打包处置证券化等方式化解金融风险,推进僵尸企业的快速破产制度,让市场除清僵尸钢企。三是加强对钢企产能过剩风险的监测和排查,建立完善重点关注风险企业数据库,强化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性问题。加大对企业逃税债务的惩治力度,以法制化方式维护银行债权,防范可能出现的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