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戈壁滩的“世外桃源”
音乐喷泉的水柱随着美妙的乐声翩翩起舞,五彩缤纷的金鱼在人工湖里摇头摆尾尽情地追逐赛跑,成群结队的鸭子在碧波荡漾的尾矿库水面上怡然自得地嬉戏玩耍,6万多株花草树木在初升朝阳光芒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高原仙境?如果不是置身其中,很难想象在青藏高原的大山深处,在东昆仑的茫茫戈壁上,会有这样一个集人工湖、景观亭、音乐喷泉、健身广场等多种城市符号为一体的花园式矿区。
该矿区就是被列入 《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建设50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之一,由地勘单位创建的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矿区,更没有荒凉的人生。面对中国矿业报记者惊诧不已的眼光,青海省第六地质勘查院院长、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启元却满脸的轻松和自豪。他望着这几年建设绿色矿山后带来的喜人景象,颇感欣慰而又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坚持走‘奉献黄金白银,留下青山绿水’的发展之路,用洪荒之力建设绿色矿山的结果。”
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植绿”
“这就是金辉矿业公司,这分明就是茫茫戈壁上的一片绿洲,大漠深处的一个花园!”
几天来早已被沿途满目荒凉、枯燥乏味的戈壁滩,折腾得昏昏欲睡的中国矿业报记者,来到位于海西州都兰县五龙沟的金辉矿业公司时,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地不觉眼前一亮,睡意全无:在满山岩石、寸草不生的山谷中,一个绿树环抱、花草相拥的现代化矿山巍然屹立,充满着绿色和希望。
事实上,在东昆仑上的金辉矿业公司,如同“巍巍昆仑”一样,早已声名远扬。作为青海省地矿局和局属13家地勘单位为顺应时代发展,共同出资于2006年组建的集“探、采、选、尾矿综合利用”为一体国有大型黄金矿山企业,该公司组建伊始,就以打造勘查开发一体化的“五龙沟模式”为建设主线,开创出了享誉全国的“勘查带动开发,开发反哺勘查”的成功经验。目前,该公司所属的红旗沟-深水潭金矿采矿权范围内已探明金资源量58吨,建成了日处理量4000吨的选矿厂和3200吨的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厂,年产黄金近两吨,是青海省日处理量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被列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点企业和都兰县黄金产业园区重点企业。
“如果我们刚开始推行的勘查开发一体化,主要解决的是地勘单位资金不足和生存问题的话,那现在我们推行的绿色开发,则更强调的是生态至上、绿色发展,破解的是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难题。”虽然经常“深居”大山,张启元对绿色发展的领悟却很透彻。他旁征博引地说,作为矿山企业,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是深入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推动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先行。要想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起一个高标准的绿色矿山,创造出一个宜人的小环境,就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创建绿色矿山的良好氛围。走进金辉矿业公司,处处都能捕捉到绿色的影子,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除了满眼的“矿山绿”和“金辉黄金”四个红色大字外,就是旁边白底绿字的该公司十大建设目标,而“建设绿色矿山”则毫无悬念地排在了首位。
再响亮的口号落实不到具体的行动上等于零。该公司深谙此理。近年来,金辉矿业公司坚持绿色发展的新型矿山建设理念,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抓绿色矿山建设,万事当前绿色为先,切实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矿业开发。他们结合矿山实际,把经济增长、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贯穿于矿业开发始终,建立了以生态保护为龙头、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共建立健全了安全环保、技术规范、综合管理及创新激励等293项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得到了广大职工的高度认可,起到了激励员工、规范管理、自觉保护生态的作用。在金辉矿业公司,现在每一个员工既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又是生态保护的监督者,小到一草一木一根烟头一片纸屑,大到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植被恢复,凡是涉及生态保护的,都有明确的制度、相应的责任人和众多的监督者,真正做到了“一人不注意,众人来制止”。
“环保不达标就是最大的失败!我们坚持矿山开发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真正做到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过程中首先是保护大自然、美化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具有超前眼光的张启元给中国矿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绿色是矿山企业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大的效益源。建设绿色矿山虽然眼前投入可能多些,但对矿山的长远发展却有深远意义,具有一次性投入而长年收益的特点。金辉矿业公司这些年的经济效益,有百分之八十就来自或得益于绿色矿山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