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能网 >资讯>财经资讯>

VR未来长路漫漫:目前仍处于手机“大哥大时代”

2016-09-06 11:45:11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多位接受《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调查采访的VR从业者,基本抱持一个观点:目前的VR仍处于手机的“大哥大时代”,至于何时抵达“智能机时代”,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表。

显然,能否熬过眼下这样一段漫长而残酷的培育期,将是那些刚刚热情万丈宣布下注VR的公司们所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30分钟,位于北京 中关村 创业大街的一家咖啡馆,37岁的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翁冬冬带着两名助手匆匆出现——他刚从附近的一场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会议赶过来。

近实在太忙了。”他一边顺着呼吸,一边说,“每周都得有七八波人跑到学校谈合作。今天刚见完腾讯的人,明天还要跟阿里的人谈。”他不太满意眼下的工作状态——白天的时间被各种有关VR的会议和业务交流完全挤占,“研究工作只能安排到晚上”。再这样下去,为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他只好选择“闭关”。

今年2月,大学毕业就“希望有一天可以创办VR公司”的汪丛青成为HTC Vive中国区总裁。他被HTC董事长兼CEO王雪红派驻北京,成立了一个30多人的VR团队,并且借助从HTC手机部门抽调的部分人手,加快构建HTC Vive在国内的内容生态。

上世纪90年代,翁冬冬和汪丛青分别第一次接触到VR产品汪丛青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VR研究室担任助理时,体验了一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造价50万美元、美国海军用于培训士兵的VR设备。“特别惊喜,这种技术对未来有重要影响。”为此,他在大四写下一篇关于VR如何颠覆未来教育的论文。在 太平洋 西岸,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翁冬冬,师从国内著名光学专家王涌天院士,见识了同样在当时只被应用在诸如装甲车辆维修、飞行模拟器等军事及重工业领域的早期VR技术。

“你说你们研究VR的,除了能做模拟培训,还有什么用?”一位朋友把这个硬梆梆的问题抛给翁冬冬,后者一时竟无言以对。在2014年以前,翁冬冬研究的VR领域长期被视为商用价值极小的高冷学科。“一套标准设备再加上软件要花一二百万元,贵得令人咂舌,而应用场景却十分有限。”

时移世易,VR技术的发展使设备价格大幅压缩,是其得以在商业化上获得重大突破的原因。现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VR硬件产品分三大类:一是连接PC主机的VR头盔(也叫头显);第二种是将智能手机放置其中使用的VR眼镜;此外还有VR一体机。目前全球公认主流的国际三大头显品牌:索尼PSVR、Oculus、HTC Vive的零售价格,在2999到6888元人民币区间。

VR商业能量的爆发始于2014年3月。彼时,Facebook豪掷20亿美元收购美国VR公司Oculus,被视为VR产业重要的转折点。

“从那一天开始世界就变得不一样,绝对的,一点都不夸张。”回忆起这场收购案,翁冬冬至今仍然有些激动。这位北理工学者和他的VR研究项目的命运,正是在这个节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十几年鲜为人知的科研冷宫瞬间转场,成为在过去两年科技创投圈热闹的产业领域。

▲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 翁冬冬

对此,从事VR影像内容制作的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庄继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阿里巴巴突然在某个未受人关注的领域,投了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创业公司,一下子就扔了50亿元人民币——大家想不关注都难。”

这场收购也开启了一场全新的赌局与搏杀——积极下注者,既有那些嗅觉灵敏、正四处寻找“下一个风口”的创业团队,同时也不乏主营业务江河日下、正亟待一个有亮点的新业务完成自我拯救的老牌科技企业。在更广泛的参与者名单中,几乎涵盖了所有对于下一代智能硬件产品怀有兴趣的科技公司,以及一大批想要利用这一新技术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结合的各种垂直应用项目。

仅仅在过去的半年内,腾讯、阿里、小米、华为推出各自的VR产品计划;在智能手机市场一蹶不振的HTC,在今年2月末开启了对HTC Vive头显的预售;8月,诺基亚带着OZO VR相机宣布回归中国市场。在2015年被誉为“国内第一科技妖股”的暴风科技(300431.SZ),自2014年9月发布首款暴风魔镜,截至目前已经推出第5代VR眼镜。此外,作为以创业者姿态进场的还有近刚推出了第二代VR头盔的蚁视,以及专注VR内容和应用的焰火工坊、兰亭数字、TVR等公司。

背靠强大的“中国制造”,这场日渐喧嚣的赌局,已经孵化出了形形色色的VR产品,售价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淘宝和 深圳华强 北,仍然是出货量大的线上和线下渠道,消费者怀着好奇心花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从此购回的国产低端VR设备,更像是一种玩具快消品。

“VR这个词在百度上,每天从PC端完成的搜索大概有三万多次,在手机上则是五万多次。”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在今年6月的一次公开论坛演讲中表示,国内目前对VR产业的布局和投资都很热,但其背后隐藏的却已经是一种“非理性繁荣”。王啸预言,教育市场启动以及推出体验更成熟的VR产品,至少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多位接受财经天下记者调查采访的VR从业者,基本抱持一个观点:目前的VR仍处于手机的“大哥大时代”,至于何时抵达“智能机时代”,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表。

显然,能否熬过眼下这样一段漫长而残酷的培育期,将是那些刚刚热情万丈宣布下注VR的公司们所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2014年初,26岁的覃政抱着自己刚研发出来的VR头盔,一个人跑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车库咖啡寻找投资人聊VR技术、派名片。在持续半年的时间里,他找了30多家投资机构,却没一家有回音。

“当时找到投资很难,大家都不知道VR到底是什么。”两年后,坐在中关村软件园 华胜天成 大厦办公室的覃政成为蚁视科技CEO,创业至今他认为大的困难便是初找投资的那一幕。

覃政符合人们对于IT男的传统印象——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不说话的时候神情有些冰冷;一旦谈起科技以及科幻小说的话题,他滔滔不绝,说到兴起时甚至面泛微红。令人容易感受到他是一个对科技拥有热情的人。

蚁视作为早在国内做VR商业化的硬件公司,知名度也在日渐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过去这两年,覃政上了三次央视的新闻报道和两次北京电视台新闻,他的名字和事迹也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提及。此外,他还以嘉宾身份参加了诸如《职来职往》 《双创之星》 《你就是奇迹》等多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2015年,覃政入选福布斯2015年“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

与此同时,VR行业内也出现了对蚁视的负面评价:不做产品只吹牛、奇葩公司、融资造假,甚至有前员工爆料蚁视的一系列“黑历史”。覃政在接受财经天下采访时认为:“蚁视融资多,一直跑在行业前面。所以大家都会拿着放大镜去放大蚁视的优缺点。”

覃政觉得,如果当初没有选择VR创业,现在他应该是一位在航天第五研究院工作的高级工程师。他所学的飞行器总体设计专业是“一个大综合专业,基本上光学、电子、机械自动化都要学”。作为一名科幻迷,他认为虚拟现实是更高效实现科幻世界事物的运转方式,他希望用自己擅长的光学技术实现这一想法。

“如果我当时没退学创业就晚了,很多时间点就会错过。”覃政对财经天下表示,2012年4月,谷歌推出全球首款“拓展现实”的头戴眼镜。接着,当年12月Oculus也开始火了,此事更坚定了他对可穿戴设备商业化的决心。2014年初,覃政在读航天五院博士二年级时选择退学创业。

在覃政眼中,他能够开始创业的关键在于初创团队的四位创始人之一 —— 他的妻子聂竞舟。2014年,他与亚杰投资方见面,一路与对方聊VR技术。聊到一半,覃政便不太愿意说下去。“因为我觉得他们听不懂,就准备收拾东西撤了。”这时妻子聂竞舟接过话,跟对方聊了一个小时VR的商业化。两周后,覃政拿到18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

▲ 蚁视科技CEO 覃政

责任编辑: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百度地图 |

本网站由汇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2022077823号-2

信箱:317493128@qq.co m 媒体合作QQ:317493128

电子商务协会 360安全认证 网络报警平台 不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无线互联网
1999-2020 www.huineng.042.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