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蚁视的产品线有三大类:连接PC端的蚁视VR头盔、移动端手机VR眼镜机饕以及VR相机。让覃政最满意的产品是蚁视与联想合作推出的联想乐檬蚁视VR智能眼镜。据覃政称,这款VR眼镜官方售价199元,在全球已经售出50万台。“能取得这个销售量在全球都是非常难得的成绩。”
当被问及蚁视在国内有哪些主要竞争对手时,覃政表示,目前国内值得自己尊敬的对手不多,“有些厂商在个别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与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厂商比,还有较大差距”。
“我认为蚁视的水平在中国是第一,在全球是第三。全球的第一和第二是Oculus和HTC。”覃政对财经天下说,他的判断是基于今年3月份由德意志银行发表的一篇VR行业报告。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这份报告的中文版内容,但并未在其中发现有任何明确的榜单信息,最终仅在一张涉及了VR的软硬件产品、引擎、操作系统等方方面面的生态图中,看到蚁视的产品Logo与Oculus、HTC Vive并排出现在“Desktop VR”一栏,报告的文字部分对后两种产品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通篇对蚁视只字未提。
Oculus在2012年刚创业时,选择在著名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发起项目众筹,最终获得240万美元的支持。蚁视也在2014年6月通过Kickstarter为一代蚁视头盔众筹获得26万美元。
这次众筹后,蚁视很快就面临3个月发货的时间点。因为没有量产经验,覃政低估了生产出货难度——时间太紧,而代工厂对VR不了解也不愿意做,直到10月,才找到愿意接活的代工厂。
覃政在珠三角深圳、东莞一带寻找合适的代工厂,这些工厂之前多是生产手机、耳机和玩具,从没有生产过VR产品。他本人亲自在代工厂监工了一个月,直到元旦期间,终于把第一代蚁视VR头盔生产出来。相比Oculus,当年产品发货比众筹承诺时间晚了半年,覃政认为蚁视只晚了三个月,“出货速度其实已经算快了”。
当年覃政在珠三角地区考察过的那些消费电子产品的代工厂,现如今已经成为大量廉价VR产品的强大生产后盾。深圳华强北的一家VR商铺今年曾对媒体表示,该店铺每天VR眼镜的零售销量可达1000台,分销到渠道的数量则能到10000台,其中不乏韩国、日本的购买者。一只夹带手机使用的移动VR盒子的渠道拿货价格低至24元,“30个起批”。
记者在淘宝搜索“VR眼镜”的结果则是——价格从9元到100多元的产品多不胜数,一家叫“赛誉VR眼镜”的网店,月销量超过16000单。这些低廉的VR眼镜虽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体验上的沉浸感也十分有限,却是眼下整个VR产业链中最早赚钱的一环。
创业之初,覃政曾经要求员工在周会上集体朗读《出师表》。身为科幻迷的覃政其实也是一名三国迷。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段《出师表》中的经典段落也代表了覃政以创业者身份进入VR领域时,对于整个行业格局的看法。“当时我们肯定是弱小的一方。”在覃政眼中,蚁视就好比国力相对弱小的蜀国,但仍不断想办法要兴复汉室,攘除奸凶攻打曹操,他觉得国内的VR产品也刚好是进入三国之争或群雄争霸的时代。
7月1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发布会上,覃政推出了蚁视二代VR头盔。这款产品在屏幕、分辨率、延迟率等关键参数上对标Oculus和HTC Vive。覃政对财经天下表示,只想用最好的产品来向市场汇报,蚁视二代VR头盔目前已量产,他相信这款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
翁冬冬告诉财经天下:“蚁视进入这个领域的时间较早。它的二代VR头盔系统组成比较完整,没有太大的缺陷。这是我目前能够给出的全部评价。”
背水一战的HTC
现在,HTC董事长王雪红已经习惯于几乎每天接到一个汪丛青打来的电话,向她汇报VR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最新进展。过去一年里,她也曾数次飞到北京当面了解VR项目的情况。
HTC曾是推出过全球第一款安卓系统智能手机的老牌手机厂商,2011年公司市值达到338亿美元,成为一代安卓手机市场的巨头。不过,根据HTC 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HTC期内营收为189亿新台币(约40亿元人民币),运营亏损达42亿新台币(约8.81亿元人民币),这也是HTC连续第五个季度亏损。在智能手机的竞争红海,HTC每年上市的新产品,已经不复当年被消费者如数家珍的盛况。
HTC从2013年开始,与Valve旗下的游戏平台Steam合作开展VR业务。业界普遍认为,押注VR对于HTC来说,可谓是背水一战。
虽然过去几年,媒体始终猜测HTC与Valve的合作其实是“貌合神离”,但论及产品能力,由于技术出众、沉浸感强,目前HTC Vive与Oculus和索尼VR仍并称为国际三大头显。
谈到HTC的手机业务和VR产品的关系,汪丛青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思。“我觉得每一家公司必须要有一定的失败经验才能去做更大的事。其实苹果公司也是一样——上世纪90年代苹果电脑差不多要垮掉了,后来简化产品线才推出了iPhone和iPad。很多东西都是抵达死亡边界后才能重生。”身高1米93的汪丛青是中美混血,说得一口不错的普通话。
▲ HTC Vive中国区总裁 汪丛青
“现在很多时候,你问别人HTC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可能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VR。虽然我也不能说其他业务不重要,但是VR对HTC的重要性,一定是排在公司主要业务前两位的。”汪丛青坦言,HTC的确已经把未来押注在VR上面。近期,HTC已将VR项目从集团拆分,成立全资独立子公司,来统筹未来的业务运营。
目前,国际三大头显品牌之中,在布局中国市场的问题上,HTC行动最早。索尼PSVR则计划在今年10月份登陆中国。在这场竞争中,可以说HTC已经占了一定先机。
今年2月HTC Vive头盔的消费者版开启预售,官方售价为6888元人民币。4月5日起,Vive通过网络渠道开始发售现货。汪丛青对财经天下表示,目前产品已经到了“生产一台就能卖出一台”的地步,用户需要先支付定金来预购,有货后再付尾款。据国外垂直VR媒体Road to VR报道,有机构收集Steam用户数据,发现与Vive捆绑销售的最受欢迎VR游戏的购买人次接近95000人,结合数据误差,媒体由此猜测HTC Vive的销量应该已经在10万台左右。也就是说,HTC仅VR硬件的收入目前已经超过8000万美元。
对汪丛青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为Vive建立生态。针对VR内容缺乏的情况,今年4月,HTC宣布了一项面向全球VR创业团队的超1亿美元的基金扶持项目:Vive X加速器计划。这个计划的首批33个入围团队已经开始陆续进驻北京、台北、旧金山和深圳4个办公地点。汪丛青表示,一个月之内收到了上千家公司的申请。“项目包括了内容、硬件设备、教育等垂直领域,我们不是要做下一代游戏,所以游戏内容限制不超过10%的公司。”6月29日的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上,HTC宣布与创新工场、云锋基金、Immersion Ventures等国内外风投联合组建“虚拟现实风险投资联盟”。现在,这个联盟有36家成员,总可投资金额超120亿美元。
今年8月,与HTC合作开发VR头显的Valve,却宣布要向第三方开发者授权Lighthouse的定位追踪技术。虽然Vavle没有将Lighthouse的底层源代码和基站的技术全部开源,但是根据上个月的一项声明,第三方只需要支付2000多美元的培训费用,就可以获得这种全球最先进的室内定位系统的完整授权,这一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VR硬件行业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