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体制机制障碍,
构建充满活力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
“国土资源部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于上个世纪末,与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不断提升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不适应。我们必须把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姜大明说。
一要形成大协同、大融合的科技创新格局。协同、融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国土资源系统创业创新的传家宝。比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就是因协同攻关的需要而成立的。上世纪50年代,地质部先后成立了地质矿产研究所、矿物原料研究所、水文工程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和地质力学研究所。1959年,地质科学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成立,对上述单位实行统一领导,在协同攻关中形成科技优势。又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大会战,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形成了号称“三国(地质部、石油部、中科院)四方(普查、物探、勘探、科研)”的协同作战格局,最终取得找油重大突破。再如,大洋极地科考,我们组建海洋调查船队,各学科的科技人员在综合科考船“共同唱戏”,充分发挥了大协作大融合优势。如今,国土资源系统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更加需要大协同、大融合。地质、海洋、测绘、土地4个领域,无论是学科边界还是任务目标,无论是思维方法还是技术手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交叉、相似、通用情况,加强协同融合是优势互补、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快出成果的必由之路。
二要搭建动态、开放、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层级低是我们的突出短板。目前,全系统有60个部重点实验室、8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49个监督检测中心,还有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但是缺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量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影响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跨越。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必须构建动态、开放、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所谓动态,就是科研人员随项目流动,实现进出常态化;所谓开放,就是打破系统壁垒、打通国内国外,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可以牵头组织实施,也可由优势单位主持,我们积极参与;所谓多层次,就是打造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以及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体系。
三要赋予科研院所和科学家更大自主权。从国土资源科研管理实际看,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要抓好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科研主管部门要简政放权,第二个层面是为科研团队全面松绑,第三个层面是尊重和保障科学家自由探索。
四要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紧密结合起来。国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立100周年贺信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作用”。
姜大明强调,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厚植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要大力推动地质博物馆、地质资料馆、地质图书馆“三馆”建设,夯实典藏基础,科研科普并重,突出社会效益,为普及地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而不懈努力。
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培养造就高素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国土资源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3万人,其中地勘行业17万人。但在“十二五”时期,入选国家各种人才计划的仅有10人和1个团队。国土资源部曾经拥有40多名院士,现在仅有15名,其中13名年龄已超过70岁,近10年间只产生了2名院士。
姜大明说,总体上看,我们这支科技队伍大而不强,还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实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战略科技突破,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培育年轻人才,用好现有人才,集聚创新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敞开胸怀、放开眼界,不拘一格培养和造就人才。”姜大明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导向,把适应国家需要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要把尊重人才与保障人才权益结合起来,改革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度,探索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让他们用自己的创新成果合理合法过上更为体面的生活。
此外,要建立完善“大项目出大成果、大人才”的机制,组建项目组要引入竞争机制,搞五湖四海,不能“近亲繁殖”。要注重专业匹配、知识结构和年龄梯次,让老中青各类人才都有发挥才智的位置和空间。
姜大明强调,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现在,有的单位搞“家长制”、“一言堂”,压制学术民主;有的同志在人才选拔、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科技成果评价中有失公允,搞“手心向下”。这些沉疴痼疾制约了国土资源领域人才成长,应当引起深刻反思。我们要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百家争鸣,乐见科技人员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要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学术争论不能变为成见;要优化学术诚信环境,严厉打击学术腐败行为;鼓励创新就要宽容失败,失误的教训也能成为宝贵财富。
姜大明要求,要在实践一线造就年轻创新人才。无论地质、海洋、测绘科学,还是土地工程技术,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的第一现场在崇山峻岭、戈壁沙漠、广阔田野和海洋岛礁,是通过实地观测取得第一手材料的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经验累加特点。与以逻辑演绎和试验观测为基本研究路径的学科相比,国土资源领域科研人员出标志性成果更为艰难。在国土资源的科技队伍中,年轻人占大多数,但是入选国家“杰青基金”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的比例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实践积累和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对国土资源领域科技人才成长尤为现实和重要。
年轻人才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姜大明指出,要把培养和发现年轻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当下人才配置与长远人才培养的关系,敢于给年轻人成长留足空间、压重担子,鼓励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大自然,克服“轻野外现场观测、重室内数据模拟”倾向,在实践中砥砺成长;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国土资源领域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形成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