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花钱建设的农村污水处理站,却因为村里没钱管、没人管、也不愿管而长期废置,污水仍然直接排进河沟。近年来,北京市水务部门试点污水处理站托管,由企业负责运营。如今,京郊污水处理站运转率从不到两成提高到七成,500处撂荒、半撂荒的污水处理站“复活”了。
十个污水站八个不运行
与城区相距30公里,海淀西北旺镇的韩家川村仍然是一个鸡犬相闻的传统村落。村东头的污水处理站里,埋在地下的生物膜设备正在静静运行。掀开出水口井盖,里头的水质如自来水一样清澈。
四年之前,韩家川污水处理站的模样与现在大相径庭。“当时,设备长期不运转、不检修,只在迎接镇里检查的时候才开启。”回忆起头一次来到韩家川时,现在的站点负责人祁记永说。
村里虽有污水处理站,但设备破败不堪,甚至从来不运行,农村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进河流。这样的现象在京郊并非个例。
2005年起,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不少乡村都建起了污水处理站。与大型污水处理厂每天几万吨、甚至几十万吨的处理能力不同,这些藏在村中的微型处理站点只处理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小的仅有几十吨,大的也不超过千吨。
然而,市水务部门却在2010年的调查摸底中发现,京郊1000多个村级污水处理站中,保持正常运行的站点不足两成。其余站点要么彻底撂荒,完全失去功能;要么半撂荒,即便能运行,出水水质也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