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区试点委托企业经营
好好儿的污水处理站,为什么搁置不用呢?
记者了解到,政府掏钱采购设备、建设站点,但日常运营、管理的任务却落在了村委会肩上。“我们哪儿会这技术活呀!”韩家川村相关负责人说,当时,他们找遍了整个村子,也没有一个懂技术的管水员。即使设备运行异常,也束手无策。
资金打哪儿来,同样难住了各个村镇。
“只要设备一转,资金就得立马跟上,电费、药剂费、维护费、人员工资,每笔都不能少。”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中等规模的污水处理站点,一年的维护费、人工费在三四万元左右。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地区却一直延续着不缴纳水费的老传统。这笔并不算小的开销,自然也没有着落。
谁来运营、谁能运营、谁愿意运营?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从2011年起,本市就陆续开展试点,把污水处理站的管理权从村里收回来,统一交给企业运营,政府部门按达标水量支付处理费。截至目前,海淀、密云、怀柔、门头沟、房山五区都被纳入了试点范围。
一人管十站成本降一半
在保证水质的情况下,企业也在探索:怎么才能更省力、省钱地处理污水。
近日,记者来到托管方之一——北京碧水源科技公司。在远程监控室里,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就能看到其负责的全部污水处理站的监控画面和实时水质数据。工程中心负责人陈春生告诉记者,不少农村污水处理站都地处山区,溪涧纵横、山谷交错、农户分散,若要人工巡检,工作人员必然要翻山越岭,个把月也未必能转完一圈。远程监控系统则解决了这个难题。
“村里的管水员被我们收编了!”这位负责人说,管水员每天都会检查设备,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即与管片的工作人员联络,进行检修。现在,平均1名工作人员掌管着10个污水处理站,对每个站点的运行状况、出水质量都能做到门儿清。
这样一来,企业的人员工资和巡检费用大幅降低。再加上统一采购设备、药剂,能够节省下不少资金。粗略算下来,污水处理站的运营成本仅为原来的一半。
自打试点委托经营,门头沟妙峰山脚下的陈家庄村污水处理站就“复活”了。污水处理站运行之前,500户村民和大大小小几十家农家乐的污水曾直接排入永定河。如今,即便是在旅游旺季,也能确保污水不出村。
在海淀山后地区,全部34个污水处理站都实现了托管。家家户户的污水顺着地下管线汇入污水处理站,历经重重净化,在出水口汇成无异味、无渣滓的清流。一度受到严重污染的南沙河,也因为村中污水有了“去处”,正在逐步还清。
据市水务局统计,目前,京郊已有近500个污水处理站点实现了委托经营,运转率已经从不足20%提高到了70%。
原标题:京郊500处污水处理站“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