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为何如此难解?当绝大多数人都将硫化物、氮氧化物、汞被视为雾霾的罪魁元凶时,却忽略了霾中的另一个主要成分:多环芳烃。因此必须分析清楚它的源头,才能彻底消除雾霾。
截至目前,6省市联合抗霾、40个城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23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17个城市发布橙色预警。然而,霾的数值并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加剧。津冀、山西、陕西、河南等12个省市接连“沦陷”。
“原始霾”是什么 为何难降解
煤炭挥发分而产生的多环芳烃是PM2.5的原始结构,也是PM量里最广的源头,且它是一个不容易降解的物质,半衰期也很长,达几十年。1952年的‘伦敦雾’效应就已经证实,多环芳烃是PM2.5的原始结构。
雾霾元凶很清楚,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凡燃烧、热解、干馏生物质及煤炭或原油均可大量地产生“多环芳烃”物质,也就是原始结构的PM2.5物质,这是主要源头之一;其次是光化学烟雾(或称气溶胶),来源于大气中相关物质的光化学反应而构成再生结构的PM2.5物质。
众所周知,燃煤是造成霾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也是硫化物、氮氧化物、汞,乃至被忽略的多环芳烃最主要的生成途径。既然无法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方式,就必须探究如何更加清洁地利用它,这才是从源头上治霾的重要方式之一。
多环芳烃被忽略 根治煤污染可能要20年
事实上,一吨燃煤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300公斤的多环芳烃,但其中一半会被燃烧掉。而我国的煤炭消费主要为商品煤,按照2015年数据,消费量为36.98亿吨,这就意味着多环芳烃每年的释放量高达约5.55亿吨,进入了人类生活的环境——水体、土壤、空气。
雾霾频发除受到污染物排放增加的影响,同样受到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影响,东亚冬季风减弱、近地北风减弱、对流层低层逆温异常和相对湿度增加等环流特征都有利于雾霾的集聚。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全球在变暖,北方的冬天不再像过去那样冷,同时由于极地地区变暖更强,中纬度与极低地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减小,这些因素会影响西伯利亚冷空气爆发的强度和频率以及近地面风速的大小,可能对霾是否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程师方德巍表示,“对现有产业逐步实施系统改造,大约需20年健康发展,中国即可全面实现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因老工业化之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难题。”(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