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中国首颗碳监测卫星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在温室气体检测方面的技术空白,有助于我国掌握全球变暖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碳排放分布,并且提高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
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1颗高分微纳卫星和2颗光谱微纳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3次飞行。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大气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利用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探测设备,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大气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将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据引法新社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也跻身于在美国和日本后拥有此类卫星的国家行列。
碳卫星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是由中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5月出厂。这颗卫星搭载了一体化设计的两台科学载荷,分别是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以及起辅助作用的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
碳卫星是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立项实施。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总体;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有效载荷;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