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北京已经正式进入了供暖季。对于住在楼房的大部分市民来说,享受温暖是通过大锅炉集中供暖来实现的。但对于平房区的不少百姓而言,供暖还只能靠自家的小锅炉烧煤来实现,既不暖和也污染了大气,加剧了雾霾重污染。
今年北京在大气治污中大力推进用电代替燃煤采暖,各区纷纷开动了脑筋。在“科技大区”海淀,一种相变储能技术首次在居民供暖中得到应用,夜晚低谷电价时烧水产生的热量储存在新材料“热库”里,白天锅炉停机,“热库”里的热量源源不断地给家家户户的暖气管网提供热水。今年海淀有20万平方米的家庭采用这一方式供暖,从此告别小煤炉,既环保又温暖。
“热库”占地少供热面积大
最近记者走访了海淀区采用这一技术进行供暖的八宝庄锅炉房。记者在寻找这个锅炉房的过程中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始终没有看到传统锅炉房应有的标志——高高的烟囱、大大的锅炉厂房。最后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才在昆玉河北岸发现了目的地。那只是一幢近似垃圾处理站的两层小楼,占地不足百平方米,也没有机器运转发出的隆隆噪声。
在锅炉房内,技术人员正在密切关注设备的运转情况,监测压力表和管网的出水温度。“目前为止一切正常,应对今年寒冬没有问题。”相变储能式供暖系统的建设方海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玉瑞信心满满,他说这几天夜间还算暖和,电锅炉在夜间11点低谷电价时开始启动,到凌晨3点半就把“热库”蓄满了,之后锅炉停止运转,由“热库”为居民供暖。
韩玉瑞指着仪表盘介绍,“热库”在78℃左右开始稳定放热,到下午3点,温度还有75.1℃。一般来说,只要超过60℃,给居民供暖就没有问题,所以维持到晚上电锅炉重新启动是没有问题的。记者还看到了“热库”的庐山真面目,那是一个个长方体,长宽均为1米,高1.8米。整个锅炉房共有近20组这样的“热库”。韩玉瑞说,一个占地1平方米的“热库”至少能为300平方米面积的家庭提供足够热量,如果家里是保温效果好的新楼房,供热面积更是可以达到500平方米。
16处新型锅炉房落户海淀
韩玉瑞通俗地解释了什么叫“相变”:相变就是固态、液态的相互转换,相变材料晚间谷电时段蓄热就是冰变成水的过程,非谷电时段相变材料放热就是水变成冰的过程。他说,这一系统利用夜间谷电时段的优惠电价,由常压电锅炉加热软化水,通过一次泵将热水带入“热库”。热水的热量就储存在“热库”的高科技相变材料中。白天,电锅炉停止加热运行,“热库”储存的热量通过水泵释放到循环水中,为用户供暖,从而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事实上,在此次保障市民供暖之前,海房新能源的相变储能技术已经在中关村医院、京门大厦等不少商业项目中得到应用,效果明显。韩玉瑞说,他们的储能材料从78℃相变发生后就会稳定持续地散热,运行5000次都几乎不会衰减。这用来供暖控制是非常有好处的。北京一个供暖季只需要运行120到150次,因此一套“热库”材料可以使用30年不需要维护保养。
最重要的是,整套相变储能系统占地非常小,并且使用普通民用电力。这对于帮助那些锅炉放不进、电线杆架不起的平房区、棚户区居民实现高质量集中供暖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玉瑞说7月份相变供暖的立项报告才获批,8月10日开的工。全区四环内需要采用集中相变储能式供暖系统的家庭面积足有20万平方米。时间紧、任务重,全公司都动员起来,参与这一项目。“从小区的边边角角寻找能安装设备的地方,幸好我们的锅炉房不占地儿。”他说,最终在供暖季到来前完成了全区16处锅炉房的设备安装、调试,实现正常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