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能网 >油气>石油>

中国石油:油路通丝路 真心赢民心

2017-05-12 14:35:31 来源:人民网

深化产能合作折射中国实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石油将自身优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和人才与各国需求相结合,在石油行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全面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推动着合作各国石油工业的现代化。

回首海外能源合作的规模化发展,首先要提到中国石油过硬的技术实力。

在勘探领域,中国石油旗下的东方物探是全球三大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之一,曾为全球200多家石油公司提供过技术服务。作为中国石油“找油找气”重要力量,东方物探核心装备和软件研制取得过多项世界级成果,产值规模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在钻探领域,中石油长城钻探公司累计为130多家能源公司提供工程技术服务。凭借技术优势,长城钻探海外业务实现了从单一钻井技术服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转型,从常规油气向地热等非常规油气的转变。仅2013年到2016年间,就完成作业项目11个,井数500口。

在炼油化工领域,中国石油分别在在苏丹、哈萨克斯坦、乍得、尼日尔等国家运营及在建炼化项目,已形成1300万吨/年加工生产能力。其中,喀土穆炼油厂全部采用中方标准设计建造,使苏丹成为非洲率先使用无铅汽油的国家。投资额达16亿美元的哈萨克斯坦PKOP炼油厂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全业务链发展。

在管道建设及运营领域,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油海外建成并运营输油、气管道17条,管道总长度约14508公里(原油管道6605公里,天然气管道7903公里),输送能力约1.39亿吨当量(输油8550万吨/年,输气674亿方/年)。

在装备制造领域,世界最大的LNG项目--亚马尔项目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国产第一台极地钻机,冻土带施工、模块化建厂,促进了北极航道的开发,大大降低了中国商品向欧洲市场出口的物流成本。

“靠技术,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获得了资源国的信任,海外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从事海外油气勘探工作长达17年的哈萨克斯坦斯坦公司副总地质师徐志强对此深有体会。

如果说过硬技术是硬实力,那么中国石油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则是中国石油能在“一带一路”国家取得很大成就,并赢得各国同行尊重的软实力。

“寻找地下油气资源,是一项艰苦的具有开拓性的职业,必须具备个人付出牺牲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在远离故土的海外油气勘探更是如此。”在哈萨克斯坦,徐志强积极探索,部署和实施的探井分别在潜山、非构造隐蔽油气藏、新区和油田老区新领域获得高产商业发现,这些突破在哈萨克斯坦PK公司历史上都是首次。

“当时女儿快3岁了,我发现她会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却不太会说汉语。我这个母亲太失职了。”有“海外石油金算盘”之称的杨桂荣的这句话,让人内心震颤。

杨桂荣是中石油阿克纠宾公司总会计师,她怀着8个月身孕回国,半年后就抱着还在哺乳期的女儿返回工作岗位。由于工作繁忙,女儿一直都是由哈族保姆带着,所以不怎么会说汉语。没办法,杨桂荣只能晚上下班再把女儿叫醒教她说汉语。

像徐志强和杨桂荣这样甘于奉献的石油人有很多。目前,中国石油有中方主体员工2700多人在海外项目工作,平均海龄超过6年。

正如中国石油董事长王宜林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所说,油气行业的特点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油田基本上都在一些地表自然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中国石油人凭借强烈的使命感与拼搏精神,完成了国际同行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开拓合作共赢之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中国石油将各种优质资源带到合作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中国石油成功“走出去”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实力”,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广泛的合作共赢。

扛鼎社会责任夯实民心相通

KUMS计量站中亚天然气管道上的跨国计量第一站,位于乌哈边境克孜勒库姆沙漠腹地,人迹罕至。站长褚军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个站里唯一的中国人。与荒凉沙漠形成对比的是,褚军与哈萨克斯坦员工相处得亲如一家,工作中为他们讲解输气知识、安全规定、管理程序,生活中相互信任尊重。

像褚军这样与当地本土员工的和谐共处,在中石油海外合作中遍地开花。随着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用工的高度本土化,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在中石油学到了本领,凭借扎实的技能改变了个人命运。

截至2016年年底,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中外籍员工57353人,本地化雇员超过90%。在印度尼西亚,中国石油公司共有2400多名员工,本土化率达到99%以上。中国石油印尼公司副总经理布迪总是深情地说:“我是印尼人,也是中国石油人。”

在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石油就业的土方人员更是累计超过2万人,约占土库曼斯坦全国就业人口的1%。“到中企就业、到中国留学已成为土国国民的首选。”中石油阿姆河公司土籍员工尼亚斯感慨道:“大多数家庭不缺钱了,城市变得漂亮了起来,中土天然气合作项目也为我们带来了整个国家层面的收益。”

在哈萨克斯坦,中石油仅上游项目上缴税费超过300亿美元;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投入超过3亿美元;为当地提供超过3万个就业机会。并且,中石油积极与当地人依托油气业务开展的各类服务商合作,改善了他们的职业构成。

苏丹总统巴希尔曾说过:“中苏之间的石油合作,对苏丹来讲一个最珍贵的礼物就是通过合作培养了许多苏丹年轻人,培养了许多苏丹的石油人才。”

位于孟加拉湾的马德岛则在与中石油的合作中模样大变。2009年马德岛作为中缅原油管道起点率先开工,历时5年,昔日原始小岛变身现代化海港。

项目在马德岛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时刻注重改善当地民生。在项目的投资援助下,岛上居民由饮用雨水到村村通自来水,由每天供电3小时到家家户户实现24小时供电,从没有公路到几乎村村通公路,岛上还有了信号通信基站、学校、医疗站,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中,充分考虑资源国、合作伙伴、当地社区的合理关切,努力建设双赢、多赢的命运共同体。在促进就业、热心公益、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民众获得感,赢得了资源国的信任与支持。

“20多年来,中国石油‘走出去’的步伐是坚定的,成果是丰硕的。我们始终坚持通过用好两个市场,发挥好两种资源的作用,来造福于资源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中国石油董事长王宜林对广泛开展能源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互利共赢充满信心:“这条对外合作的路,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造福各国人民。”

回首过去,物质与精神相得益彰,奠定了中国石油宏伟目标的坚实基础。展望未来,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建设世界先进水平国际油公司的目标,将指引中国石油合作共赢之路继续前行。

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坚持“互利共赢、和谐发展”合作理念,中国石油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谱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林子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总监:李锋 窦敬松 主编:王坦 王超 刘鹏伟 于卫华 李路宽 编辑:张东良 张雷 王婷 记者:任志鹏 姜瑞 杨楚 徐静寒 李雪伊

诺邦新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 :0371-63381238   信箱:9738123@qq.com 媒体合作QQ:9738123 地址:建设路11号鑫苑国际广场1号楼2单元
电子商务协会 360安全认证 网络报警平台 不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无线互联网

Powered by cbskc